概述

门捷列夫“对话”徐寿:聊聊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的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3-02-07   来源:中国化工博物馆

      今天,2月7日,是门捷列夫诞辰189周年。说到门捷列夫,大家都不陌生。他总结了元素周期律,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那句“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早已深入人心。

      来自遥远西伯利亚的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呢?

      这项“跨越国界的科学语言”是如何翻译为汉字的呢?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中国学者,他的名字叫徐寿。

徐寿 江苏无锡人 生于1818年2月26日

他有着诸多“中国第一”的成绩:

中国近代第一所教授科学技术学校的创办者

中国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的发行者

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的制造者

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黄鹄号”的制造者

中国第一位在《Nature》发论文的学者

      中国清朝同治年间。一些来自外国的传教士,无意间带来了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消息,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入中国,中文的“化学”一词最早在《格物探原》的书中出现,汉字版“元素周期表”得到汉化,这个“翻译家+科学家”正是徐寿。

      徐寿是促进近代化学化工发展的先驱者,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启蒙者和实践者。早年间,他被英国医生合信编著的《博物新编》一书所吸引,书中的元素概念、化学仪器插图以及对氢气、氮气、氧气、硫酸等物质的性质与制备方法的介绍,使徐寿对化学等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中国化工博物馆近代厅探寻化工先驱的故事

      清代末期,面对日渐衰微的局势和步步紧逼的帝国主义势力,清政府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来自强求富。

      1867年,徐寿被调往上海江南制造局,大部分时间从事引进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工作,特别是以化学为主。

      1868年,在徐寿的积极倡议和策划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馆内聘请了一批各有所长的中外学者,翻译西方科技著作。

      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作为翻译馆的中坚力量,合译出版了一整套化学专业系列著作,二人共同翻译科技书籍长达17年之久,翻译著作13部,包括《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其中《化学鉴原》是中国第一本近代化学理论教科书,第一张《中西名元素对照表》正是出现在该书中。

徐寿和傅兰雅共同翻译的书籍

《化学鉴原》书影

      当时,科学书籍的翻译最困难之处在于确切地表达科学概念和名词术语,徐寿和傅兰雅延除了用当时的翻译方法,即西人口述,汉人笔译的方法,还成功地创造了化学元素的汉语命名原则:

      第一是化学元素名称尽量使用单字。

      第二是以往有定名的元素,则沿用该名称,如金、银 、铜 、铁 、铅、锡 、汞 、硫 、磷、炭等。

      第三是以往从未出现的新元素,取西文首音的同音汉字,同时配合着标识元素状态的偏旁,依旧读本音,比如钠(Natrium),就取“Na”的音,锂(Lithium),就取“Li”的音,大大降低了大众认识、学习化学元素的难度和门槛。

中国化工博物馆展示徐寿译化学元素表

      关于徐寿翻译、确定元素名称的故事,坊间还流传着一些趣闻。有人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立下规矩,皇族起名要按照“五行”的顺序,名字中要有“金、木、水、火、土”相应的偏旁部首。现有的字用完后,皇族开始造字,于是就有了朱慎镭、朱成钯、朱成钴等。在确定这些元素的中文名称的时候,徐寿偶然看到了明朝皇家族谱,那些“镭、钯、钴”等王公贵族名字中的奇奇怪怪的人造字,启发他为周期表中的元素找到了贴切的名字。不过,传闻只是传闻,早有人发现,东汉《说文解字·金部》中就有“钯”,南朝《玉篇·金部》中就有“钴”,北宋《广韵》中就有“镭”,也许崇尚“五行”确有其事,但是和徐寿、元素周期表搭上关系,确实连朱元璋本人都想象不到。

      1874年,傅兰雅和徐寿在上海创办了格致书院,主张近代科学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将注重科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化学鉴原 》等书列为主要参考书目, 据此为书院学生进行化学知识讲习,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科技人才 。

 

参考资料:

1.《解码科技史:奠基——徐寿》

2.《化学鉴原》徐寿

3.《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董光璧

4.《晚清译著<化学鉴原>的翻译与传播》徐丹慧

5.《晚清译著<化学入门>的研究》李桂琴

6.《从<化学初阶>和<化学鉴原>看我国早期翻译的化学书籍和化学名词》张子高,杨根

7.《中国化工博物馆近代厅讲解词:徐寿》刘雨阳

8.《150岁了,这张表用科学揭示万物秩序》姚禹

9.《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了,解读元素的那些事儿……》白春礼

10.《元素周期表谁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