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在烧制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瓷比起制陶来增加了新的要素:釉的配制和运用。釉彩是金属氧化物与硅酸盐的玻璃态熔融化合物,该要素在瓷器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它也对制陶技术的提升产生了影响。图1为中国台湾发行的有关瓷器制作中施釉工艺的邮票。
从化学组成看,虽然陶器和瓷器的原料都是硅酸盐,但在金属氧化物的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别,瓷器基本上采用瓷土、高岭土为原料,而不是普通黏土。烧制工艺也不同,陶器的加热温度在800~1000℃,而瓷器至少需要在1200℃以上。烧成后的胎质烧结致密,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吸水率很低,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图2为台湾发行的有关烧窑工艺的邮票。
中国陶、瓷器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瓷器的输出,对国外瓷器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我国是世界著名的瓷器这国,名瓷名窑遍布各地,而且都形成了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汝窑(图3)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以烧造青瓷为主。汝窑釉色最标准的就是天青,此外尚有虾青、豆青等,都是由天青孳乳而出。汝窑青瓷多为素瓷,通体有极细纹片,即所谓蟹爪纹。汝窑青瓷的釉料中的氧化铁在1000°C高温下发生还原反应,釉的青色随着还原气氛的加重和温度的升高而变化,温度越高,色泽越深。据测汝窑青瓷的烧成温度在1250°C以上。
钧窑(图4)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传统钧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由于釉内含有少量的铜,而铜又会处于不同的氧化态,因此烧出来的釉色丰富多彩,会有天青、天蓝、蓝灰、葱绿、灰绿、墨绿、红紫等多种色调,突破了绿色釉的范围。特别是它在瓷釉工艺中开创了以氧化铜为着色剂,而在还原气氛中烧制成功了铜红釉,为瓷釉着色技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定窑始烧于晚唐,宋代以后采用氧化焰烧制,使釉色白里泛黄,由于使用的原料属高铝质,要求烧成温度较高,大约在1300°C左右。大部分瓷胎都烧结致密,气孔率一般在1%以下,吸水率低,质量已接近现代白瓷。图5为集邮爱好者自己设计的定窑邮票,希望邮政部门能够发行定窑邮票。
德化窑(图6)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产品以人物塑像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
磁州窑(图7)创始于北宋,延续时间很长,是民窑系中最著名的。磁州窑的绘画题材大多源于民间生活,笔调简练、格调清新,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乡土气息,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磁州窑通过画花、剔花、划花等工艺手段,创造出俗称“铁锈花”的装饰,发展了刻、划花技艺,发明了红绿彩以及窑变黑釉等技艺,从而构成了磁州窑装饰艺术的多种特征。
龙泉窑主要生产青瓷。龙泉窑特别注意是烧成过程中还原气氛的控制,具有开片装饰的黑胎青瓷是龙泉窑的创举。由于胎与釉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烧成后在开窑时的冷却过程中,釉表面出现许多裂痕而形成。这本来是一种工艺缺陷,反而因别有风味形成龙泉窑(图8)。
景德镇窑始烧于唐代,到明、清两代为高峰。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特别是著名的青花瓷,开始走向成熟。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明代五彩瓷博取中国陶瓷艺术近千年的精华,无论是五彩瓷的颜料,还是彩绘工艺、烧成工艺都已达到历史上的高峰阶段。图9邮票上的五彩云龙纹盖罐,造型浑圆饱满,配以覆碟似盖。胎质细腻坚致,通体以白釉为地绘画青花五彩,色彩艳丽,纹饰繁密。先后生产的釉下彩青花瓷器、斗彩瓷器、釉上彩五彩瓷器、珐琅彩瓷器、粉彩瓷器以及多种多样的高低温色釉瓷器,代表着当时中国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清代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特别是五彩瓷器把传统釉上彩工艺推向了高峰(图10)。当时瓷工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绿、紫、蓝、黑、金等,并利用它们调配出许多浓淡和色调不同的彩色。
斗彩是预先在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图11为台湾发行的清斗彩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