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卤石与氯化钾
虽然已是夏季,但在通住格尔木的路上,我们还能遇到皑皑白雪。我们是为征集有关盐化工的文物,经青海化工学会介绍,专程前往位于格尔木的察尔汗盐湖寻觅有关文物的。
从西宁一路西行,一会我们穿着短袖,一会风雨交加时我们又穿上备用的防寒服。
当到达以盐为路基,建起的“万丈盐桥”时,我们感慨着盐的神奇,也在用我们的科学大脑浮想着如果万一盐被溶解了桥还能存在吗?然而桥已经在那里实实在在的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了,也为进藏运送物资的车队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化工史》载:(上世纪)中国是一个钾资源缺乏的国家,而我国钾矿资源的勘探在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寻找钾矿。1958年秋天,二十多个民族的5000余名青年在茫茫无垠、人迹罕至的察尔汗盐滩上,土法上马用原生光卤石生产出中国第一批953吨含KCL50%的钾肥。到1960年已达到年产氯化钾2万吨。
就因为这条线索,我们来到了察尔汗盐湖,被那珍珠般的盐湖所陶醉。这里是中国最大干涸内陆盐湖,贮藏着丰富的各种盐类资源,尤其是氯化钾资源。远看,天湖一色,广袤与无垠把你的瑕想一直延伸到天际边。近处,洁白如雪的盐花婀娜多姿簇立在湖边,恍若仙境。
我们急于找到当年用铁锅熬制钾肥的现场,然而时事变迁,一派盐碱滩上,当年创业的原址早已不复存在,最后只能在盐湖博物馆留存的照片中感受当年艰苦创业的艰难场景、体会钾肥人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
无论寒冬还是盛夏,工人们穿着那防腐蚀的胶皮裤浸泡在盐水里的场景;那人头攒动的背后,看到的是汽车拉轨道车的场景;那用大铁锨搅动大锅熬制钾肥的现场……让我们着实感受到了创业艰难与困苦,顽强与不屈。
青海钾肥厂经过艰苦奋斗,生产出国家急需产品后,又通过二次创业、三次创业,钾肥的生产产量从2万吨到20万吨,再到100万吨,再至400万吨。这中间包含着钾肥人的艰辛与磨难,更展示着钾肥人的精神与风貌。但这些多是农业级的氯化钾,产品品位仅能达到KCL90%左右,而达到高纯度(98%)工业级的氯化钾还需要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要。
为了解决我国工业对高纯度氯化钾依赖进口的需求,中蓝连海院(原化工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于1990年成立了“兑卤脱钠、控速分解法制优质氯化钾”新工艺课题组,在1990年至1993年间进行了小试和中试的试验工作,并获得国家专利两项(氯化物型含钾卤水制氯化钾新方法,专利号CN92107304.6;盐化工反应器,CN01237973.5),业内俗称4号工艺。为使该工艺工业化,于1994年成立青海东方优质氯化钾工业实验厂(设计规模一万吨/年优质氯化钾,化工部连云港设计研究院控股)。该研究课题被列为“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于1998年1月通过部级鉴定,评定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并于1999年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技术发明二等奖”。
青海东方优质氯化钾工业实验厂(现青海盐云钾盐有限公司)使用“兑卤脱钠、控速分解法制优质氯化钾”的新工艺于1994年生产出氯化钾品位大于98%的产品,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我国钾盐生产行业长期只能生产钾肥的历史。使1996年制定氯化钾国家标准时增加了98%这个品级(1996年以前的国家标准氯化钾最高品级为95%),也使得长期依赖进口的特种行业用氯化钾成为了历史。开辟了我国盐湖卤水生产工业级氯化钾产品的新思路、新技术,在察尔汗盐湖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填补了我国工业级(高纯)氯化钾产品的空白,为我国碳酸钾、氢氧化钾钾碱工业,以及电子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