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硝酸装置的建成
藏品展示 1937年初,远东合成氨第一大厂--南京永利硫酸錏厂建成投产。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合成氨工业,由瑞典引进的八台一组硝酸吸收塔,矗立在南京卸甲甸的长江边上, 以氨氧化方式生产硝酸,中国硝酸的规模化生产从此开启。这套装置历经风霜,已经陪伴着中国化学工业走过了整整80个年头。
1937年建成时的硝酸生产装置
制酸工业 南京永利硫酸錏厂产品为国家急需的合成氨、硫酸氨(化肥)、硫酸、硝酸。 上世纪30年代“酸”对中国有多么重要? 1931年9月7日,永利錏厂的主要创办人范旭东在致政府的信函中概括为:“平和年代为农田肥料之源泉,一旦国有缓急则改造军火以效力于疆场。”范旭东先生的建言及永利錏厂的建成,最终使“大厂”成为国内农业及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南化公司硝酸塔记载下了这段奋起和抗争的历史。
共赴国难 永远的丰碑
硝化炸药 硫酸、硝酸有广泛的民用用途,也可用于制造炸药。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情势转紧,该厂更努力硫酸錏生产外,并赶制硫酸及硝酸錏,供应抗敌需要”。在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声中,永利錏厂以硫酸、硝酸为原料,加紧试制军事用途的硝化炸药。9月18日是一个国土被蹂躏践踏的纪念日,永利錏厂硝化淀粉炸药公开试验在汤山弹道研究所举行(第二次),除135摄氏度耐热试验,与美国30分钟标准,相差7.5分钟外,7项性能试验均得到满意结果,威力大于TNT炸药,硝酸塔装置不停地赶制硝酸,工厂为战事制作了炸药、铁锹、地雷壳、飞机尾翼等,这些军工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南京金陵兵工厂,支援抗日前线。
1937年永利錏厂硝化炸药试验档案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12日,香港九龙半岛沦陷,密集的炮火声响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大公报》香港版主任徐铸成冒着头顶上飞舞的炮弹前往金城银行地下室,看望《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和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范旭东等几位先生。范旭东兴奋地对徐铸成说:“我昨晚听了一夜炮声,很高兴,了解到日军炸弹的爆炸力很有限,可见他们的炸药制造并不怎么先进,我们再努一把力,完全有可能追过他们。” 在大多数人面对艰难困苦和炸弹的轰击惊恐万分,纷纷逃难之际,能面对日本人疯狂投下的炸弹,毫无惧色,充满信心的人,只能是这位被誉为“中国化工之父”的范旭东。
立志报国 1931年9月18日,范旭东收到国民政府实业部氮气公司筹备委员聘书,范旭东撰文回忆说:“记得通知书送到公司,恰好是“九.一八”那天,大家的情绪极不自然,无意中都想到氮气工业和国难的因果。更叫人兴奋,试想1915年的德国不遭敌军包围,过往无日的危机,这门工业或者到今日还是空中楼阁。中国在这个当儿要办氮气工业,我们绝不要忽略这段史实。这是我们当日的口约,回忆起来,真是感慨无量……”
事态的发展正如预料的那样,永利铔厂1935年5月开始建设,1937年1月26日第一批合格的硫酸产品下线;1937年2月5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包“红三角”牌化肥下线,随后,从瑞典引进的硝酸吸收塔装置建成投产……。正当工厂踩着紧凑的生产节奏,满怀希望展望明天的时候,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
不屈抗战 1937年12月,日军进攻南京,第一个目标就是永利铔厂。第一轮轰炸结束后,范旭东立刻从天津赶来指挥抢救物资。这时日军通过各种渠道逼范旭东就范,声称只要愿意合作,可保证工厂安全。范旭东表示“不要理他(日本)”“宁举丧,不受奠仪”。
轰炸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三次空袭共投下87颗炸弹。工厂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停产。在危急之时,范旭东指示将重要图纸、仪表、机具西撤,职工带着图纸和部分拆除下来的设备,冒着敌人的炮火乘太古公司“武昌”号轮船辗转去了汉口,再由汉口迁往四川,久大和永利錏厂总部均迁往香港。在巨大的战争灾难面前,人们的心头笼罩着恐惧和不安,悲观的情绪也在蔓延……。
面对险恶的战争环境,范旭东在致股东书中说,“打破逃难心理,善用此时机,为中国在华西创立一化工中心”,并为其起名“新塘沽”,撤离员工听到消息后深受鼓舞。范旭东后来说“七、七全面抗战,先由北而南,久大不惜塘沽、青岛、大浦,二十余年积攒下的资产,听敌人攫去,丝毫不与他蝇营狗苟,重贻国家之累,极力为战时增产,不计成败得失,自动去做,发挥我们的信念,绝不观望,事实俱在,这是人所共知的。”
1938年1月,永利铔厂由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和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接管。1941年3月,日本人将全部硝酸塔设备拆卸装箱,直接海运至日本九州,送到大牟田“东洋高压株式会社横须工厂”用于侵略战争军事生产。
战后索赔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14日永利錏厂提出工厂遭受损失的索赔要求,并强烈要求归还被日本劫走的全套硝酸生产设备。永利铔厂代表携带全部硝酸设备的采购发票、图纸等证据赴日。1947年7月7日,永利铔厂另一位创办人侯德榜第二次赴日本,找到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并与远东经济委员会几度据理力争。经过两年多的艰难交涉,终于洗雪耻辱 成功索赔。1948年3月27日,硝酸塔设备由“海鄂”号装载回国,终于踏上归国路——4月11日,重返南京永利铔厂码头。
1948年从日本索回的硝酸塔正在装卸
二、 毛泽东的评价及藏品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来到中石化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凝视锈迹斑斑却依然完整无缺的硝酸塔时,仿拂看到了几代化工人的心血,聆听到毛泽东同志对范旭东先生的评价:“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翻阅一部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化工崛起史。草创时期的中国化学工业,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紧紧相连。
教育基地 硝酸塔现在不再用于生产,却在悠长的岁月中诉说着中国化学工业艰苦创业,坚强不屈的历史,见证着充满磨难的抗日战争,如今,令人景仰的范旭东先生和他身后的化工人,“绩业早惊环宇内,壮怀时在化工中” ,硝酸塔也被南京市评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永久保存在南化公司厂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