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

从邮票了解化工之八:造纸业

发布时间:2017-05-01   来源:中国化工博物馆


图1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做出的最杰出贡献之一。从原料到成品的造纸过程,最关键的工序是制浆。成浆的步骤实质上是一个化学处理过程,加上纸的漂白、染色和上胶等工艺都涉及化学变化,因此历来把造纸当作化学工艺的一个部分。图1为香港发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邮票。


图2


图3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代所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甲是乌龟壳,骨是牛羊等动物的肩胛骨。1899年,清末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中央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王懿荣无意中在一味中药“龙骨”上发现了刻划的痕迹,经大量搜集研究,确认是一种古代文字,此即甲骨文发现之始。图2邮票所选用的甲骨档案,是1991年10月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块完整的商代后期甲骨文龟甲,记录了一位殷商贵族外出狩猎的过程。“金石之刻”是指在青铜器上刻字。著名的虢季子白盘(图3),就是在盘的内底处铸有铭文111字,记述虢季子白率军对狁作战,斩敌首500,俘虏50人,战后献馘,周宣王宴飨虢季子白,并赏赐马、弓矢、钺以资勉励。以钟铸字、石上刻字都是古代常用的记事方法。


图4

古代使用的记事材料最多的还是简牍。南方盛产竹子,故使用竹简、竹牍较多。北方多以柳树、杨树制作木简、木牍。图4为连云港尹湾村出土的木椟,把中国的档案史向前推进了400多年。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1972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墓,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这幅帛画用单层的细绢作地,绢地现呈棕色,呈T形,上宽下窄。其制作方法是用三块绢帛拼成,中间用一长条整幅的绢,再取相当于长条三分之一的绢裁成两半,分别拼缝在长条上部的两侧。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以便张举悬挂。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长均为20厘米余。画面呈“T”字形,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自上而下分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下的景象,描绘出许多代表祥瑞的图案如龙、虎、鹿、凤和仙人等(图5)。


图5


图6

造纸术的发明与古代蚕丝的漂絮法有直接的联系。早在商代以前,中国的先民已能植桑养蚕,缫丝织绢。对于次茧一般将其加工成丝绵。过程为把次茧用水煮沸,脱胶除质,用手工把茧剥开,加以清洗,再浸没在水中的篾席上,用棒反复捶打,直至蚕衣被捣碎,蚕茧散开连成一片,丝绵即成。每次漂絮完毕,总有一些残絮残留在篾席上,晾干后就是丝絮纸,可以用于书写。但是残絮有限,产量不多,价钱也较贵,加上易于腐坏,不能长期存放,难以普及推广。图6为中非发行的蚕和桑叶的邮票。


图7

东汉时,兼任尚方令的蔡伦(图7)利用有利条件造出了一批质地良好的纸,被人称为蔡候纸。蔡伦造纸,主要扩充了造纸用的原料,除大麻、苎麻外,还充分利用了其他废旧的麻制品,如麻头、麻布、渔网、树皮等,极大地降低了造纸成本。在制桨工艺上,后人分析很有可能使用了碱液蒸煮制桨技术。采用灰水或灰水与石灰水的混合液来制桨。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而灰水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钾。使用灰水或灰水与石灰水的混合液,碱性适中,既可成桨,又不破坏纤维素。蔡伦造纸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与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图8

图9

隋唐以后,造纸的原料扩展到竹类、麻类、楮皮、桑皮、瑞香皮、木芙蓉皮等,标志着植物茎杆纤维造纸的时代出现。造纸原料的扩充、纸品的增加、生产设备的改进、加工技法的创新等,印刷品成为纸的主要用途。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造纸术的集大成阶段,纸工们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所造出的纸在质量、产量、用途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大量论述造纸技术的书籍也开始出现,《天工开物》的“杀青卷”中,记述了造竹纸、皮纸的生产工艺,还附有清晰的插图,形象地表明了从原料砍伐、挑选、蒸煮到捞纸、压榨、烘干成纸的主要工序。图9为台湾发行的根据《天工开物》插图制作的有关造纸邮票。


图10

由于地域的便利,纸和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亚洲国家。纸的西传是经过新疆边界而传出的,据说是在战争中由被俘的纸工把造纸术传出的。西班牙是第一个用纸书写的欧洲国家,也是第一个掌握造纸术的欧洲国家。约在1150年,西班牙第一家纸坊在生产亚麻的萨蒂瓦设立。1157年在靠近法国的比达隆建立由基督徒经营的纸坊。早在12世纪意大利已使用纸,它是由大马士革经君士坦丁堡、西西里传入意大利。意大利最早的纸坊建于1268~1276年。此后,逐步传遍整个欧洲。17世纪以后,欧洲移民把造纸术带到美洲。图10为几内亚发行的印刷术传入欧洲的邮票。到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了整个文明世界。


图11

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纸的产生,使人类文明往前迈出一大步。图11为西班牙发行的现代造纸工业和古代造纸场景的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