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叫“马牙碱”?
“马牙碱”是天然碱矿石的一种俗称,多产于天然碱湖。天然碱湖分为四层:第一层为碱面,第二层为片碱,第三层为马牙碱,第四层为硝碱。“马牙碱”的主要成分为倍半碳酸钠。多呈青白色,因结晶断面形似马牙而得名。“马牙碱”的生长期较长,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形成。“马牙碱”的主要产地在我国内蒙古天然碱湖。以前碱湖周边村民用它来洗衣、发馒头和喂羊。“马牙碱”含有杂质,纯度达不到工业用碱要求,可作为工业用碱的原料。
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百业待兴,我国政府在内蒙古靠近天然碱湖和石灰石矿的拉僧庙附近建设了我国第一个以天然碱为原料的碱厂(即现在的乌海化工厂)生产烧碱。工人们从碱湖采集碱面、片碱和马牙碱放置在大铁锅里,加水、生火熬制、分步提纯,再加入从拉僧庙山上采来的石灰石,通过化学反应生产出高纯度烧碱即氢氧化钠产品。乌海化工厂的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过去只能加工天然锭子碱的历史,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生产,乌海化工发挥当地天然碱和石灰石原料优势,积极组织科技攻关,开发了碱系列产品,为祖国的化学工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收藏乌海化工人首开以天然碱原料制碱这一段历史,缅怀乌海化工老一辈艰苦创业史,我和同事李辉军2016年9月28日,我们来到乌海化工公司普查征集藏品。乌海化工公司应我们的请求捐赠了一个熬制烧碱的大锅锅盖和自制大扳手。在征集“马牙碱”原料样品时却遇到了困难,他们尽了很大努力都无法找到,使我们略感遗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陪同我们普查征集的乌海邮政管理局的史拴成在我们征集“马牙碱”遇到困难时,拴成主动请缨帮助寻找。原来拴成家曾住在巴音淖尔碱湖畔,他父亲曾将从碱湖采集来的“马牙碱”堆在院子里,供家里的羊群食用,羊食用“马牙碱”有助于消化。
据拴成介绍,后来因为“马牙碱”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好价钱,前往碱湖挖掘采集的人蜂拥而至,由于过度采集,“马牙碱”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因“马牙碱”生长周期漫长,现在的碱湖很难见到“马牙碱”的踪影,村民家里也很难找到。拴成说:“‘马牙碱’能被北京的中国化工博物馆收藏展示,是我们内蒙人的光荣,我一定想办法帮助你们找到‘马牙碱’藏品!”
9月28日下午,拴成通过手机打了几个小时电话,找了几十个朋友寻找“马牙碱”。他最后从一位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姓曹的叔叔家里可能有“马牙碱”。听到消息后,拴成顾不得吃晚饭,立即驱车100多公里前往巴音淖尔湖畔的村庄找曹叔叔要“马牙碱”。
拴成到了曹叔叔家后,向曹叔叔介绍了中国化工博物馆要收集“马牙碱”藏品,今后要放在首都北京展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希望得到曹叔叔的支持。曹叔叔是一位聪明智慧且热心公益的农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曹叔叔从碱湖里采集了不少“马牙碱”以备家用。为了防止“马牙碱”自然风化,他将“马牙碱”掩埋在院子里的沙堆里。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当年碱湖里到处能采到“马牙碱”的时候,大伙并不把它当一回事,而当现在碱湖里找不见的时候,这东西就珍贵起来了。前些年,有些亲戚朋友前来讨要“马牙碱”时,曹叔叔陆续送出了不少,现在沙堆里也所剩不多,一般人再来向他讨要时,就婉拒说没有了。
曹叔叔听完拴成的介绍,能把巴音淖尔碱湖的“马牙碱”放到北京的中国化工博物馆去展览非常高兴,爽快地答应了拴成的要求,并领着拴成到院里的沙堆里掏出了一块手掌大小结晶体最具马牙形状的“马牙碱”送给了拴成。
拴成得到“马牙碱”后,兴奋不已,立即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了我们。我们为此次乌海之行没有留下遗憾而感到高兴,为拴成热情帮助鼓掌点赞。
拴成对这块珍贵的“马牙碱”进行了除尘处理,并仔细进行了防震包装,装在一个精致的包装盒里交给了我们,使我们圆满完成了乌海化工的藏品普查征集任务。
图为马牙碱
建华与马牙碱捐赠者史拴成(左一)、乌海市邮政管理局局长任海龙(右一)和同事李辉军(左二)合影